小說的背景設定在一個假想的歷史中:由於美國總統羅斯福遭遇刺殺身亡,美國長期陷入孤立主義。戰爭後期,納粹德國搶先研發出核武器,由軸心國取得勝利成為二戰的贏家。
而美國被分為三部分:東岸由納粹德國(Great Nazi Reich)控制,西岸歸日本帝國(Japanese Pacific States)統治,中間則成為不想被兩國統治的人民所居住中立地帶和兩國緩衝區。
小說採用多線敘事的手法,透過四位角色的視角切換來構築完整的故事。
老實說因為我是每天用零碎時間閱讀所以一開始很不習慣這種寫法,覺得很零散。
但看到最後才會發現每個角色的選擇和行動互相影響,環環相扣。
小說中,《易經》是角色們用來做選擇和預測未來的重要工具。作者菲利普·狄克在寫這本小說時,也會用《易經》來決定小說導向。然而我認為占卜結果的準確性其實取決於占卜者的解讀,反映的更多是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和潛意識的判斷。
當角色們心中有一定猜想,而又以占卜結果加深他們的猜想後,他們的思考與行為就會因其改變,進而影響最終事件的發展。
例如朱麗安娜因懷疑伴侶喬的行為異常,向《易經》尋求答案,後來發現喬並非是義大利裔卡車司機,而是要利用朱麗安娜接近並暗殺阿本森的納粹特工。
但正因為朱麗安娜發現喬的行為反常,從中推論出喬的真正動機,而易經比較偏向是用來證實和加強自己的猜測。
小說中另一條貫穿全書是一本虛構小說《The Grasshopper Lies Heavy》。
這本書描繪了一個與小說相反的歷史:二戰在英國的帶領下於非洲戰場擊敗隆美爾,並通過高加索地區與蘇聯軍隊會合,最終在史達林格勒取得勝利,義大利倒戈加入同盟國,英國和蘇聯共同攻佔柏林,結束戰爭。
與讀者處在的現實世界的最大差別是,在二戰結束後由於邱吉爾的半獨裁統治,英國能保持其世界強國的地位和廣大的殖民地,在後期由於殖民主義和美國的理念不合,引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並由英國贏得戰爭,成為世界最大的強權和日不落帝國。
因此這本書被納粹德國視為禁書,其作者阿本森也因此成為納粹追殺的目標。
書名《高堡奇人》即源於社會上的傳言:阿本森隱居於防禦嚴密的高堡。
然而我感覺不太合理的是,朱麗安娜要去見阿本森警告德國的暗殺行動時,她僅憑電話簿便找到阿本森的住址,實際上阿本森居住的只是一棟普通洋房(因為他受夠了提心吊膽擔心被暗殺的生活)。但是以納粹的情報能力和手段,根本不需要靠朱麗安娜當擋箭牌,也能輕易找到暗殺阿本森並將證據抹滅才對。
回到《高堡奇人》的世界裡,軸心國取得勝利,希特勒因梅毒被關在療養院並由鮑曼接任元首,後來因鮑曼的猝死,德國高層分裂為兩派。
一派由戈培爾領導,主張使用核武摧毀日本,統一世界;另一派則由海德里希代表,傾向將資源投入太空探索,維持現狀。
這種權力鬥爭的設定,無論是在小說中、書中書,還是我們的現實世界(美蘇冷戰),都呼應角色所言:"It goes on, he thought. The internecine hate. Perhaps the seeds are there, in that. They will eat one another at last, and leave the rest of us here and there."
擁有強大力量的國家間的權力擴張將導致利益爭奪,引發戰爭,而剩下的個體掙扎著,直到下一次輪迴。
另一條線索則是德國特務貝恩斯的故事。他偽裝成瑞典商人,利用日本駐舊金山的貿易代表田上信介當幌子,秘密會見前日本將軍Tedeki(這個姓氏設定應該是參考東條英機),警告日本高層關於「蒲公英計畫」,並希望藉由日本的影響力讓海德里希上位,共同阻止這項計畫和戰爭的發生。
田上在過程中因擊斃要來捉拿貝恩斯的黨衛軍特務而陷入道德掙扎,而弗蘭克設計的飾品意外讓田上短暫連接到另一個現實。雖然故事最終田上還是未能找到什麼是真實,但那又如何呢
“there is no understanding…must go on living day to day anyhow.”
而他的道德反思,無比巧合的使他拒絕德國要求簽署的弗蘭克的猶太人引渡令,讓弗蘭克得以平安釋放。
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蝴蝶效應的一環,當然還有很多啦,但我實在不想把整本書都講完,而且每個人看了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閱讀!
話說本書應該搭配作者菲利普·狄克的人生經歷一起看,他有精神分裂症,再加上多年的藥物濫用史和嚴重的財務困擾,幾乎可以算的上窮困潦倒過完一生。 改編自他作品的電影大受歡迎至今為止已累積大約1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但他在電影上映前就因心臟病過世了。
但正是因為這樣處在的狀態,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在探討什麼是真正的現實和多重宇宙的概念,並固執的追求何謂真正的現實,例如《高堡奇人》或是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我之前和朋友聊天也討論過類似話題,似乎都是創作者早期的作品能成為經典,因為在這些狀態下寫出來的東西往往更容易觸及內心深處的事物,但等這些創作者生活變得安逸時,反倒寫不出和早期一樣讓人印象深刻和深度的作品了......
0 留言